首页 >人口民族

人口民族

      发布时间: 2022-12-28 00:00 【浏览量:

【来源与发展】 市域南部广饶县境内,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。北部随着黄河造陆运动,自西汉始有民户居住。明代以前无文字资料可考。自明代之后始有记载。

       明朝洪武、永乐年间(1368~1424年),先后由山西洪洞、直隶枣强多批移民迁于广饶、利津境内。明嘉靖至万历年间(1522~1596年),市域内已有居民3万余户。明末,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,人口又出现锐减趋势。清代,推行移民垦荒和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”的政策,人口逐年回升。至19世纪中叶(清道光年间),域内民户增至6万余户。民国时期,有两次较为集中的移民。第一次是1930年,军阀部队在黄河三角洲实行军事屯垦,形成今垦利东部(永安、下镇、建林)部分村落。第二次是1935年,因黄河在鄄城决口,淹及10余县,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利津境内安置灾民4200余人。抗日战争时期,由于黄河三角洲为广袤的敌后根据地——垦区,吸引了大批外地无地农民来此垦荒种地,人口渐次增多。至1949年,域内人口已发展到67.52万人。

       建国后,人民政府进行过多次移民。1949年,鲁西南发生水灾,有东平、巨野、阳谷、寿张、梁山、嘉祥等县灾民3000余人迁来垦利。1950年,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东平湖蓄洪区的东平、长清、平阴等县11597人迁至垦利县定居。1958年,因东平湖扩展蓄洪区,又有梁山迁来移民5200人。至1965年,市域人口已发展到88.6万人。1968年由东平湖区动员迁来移民1316户6984人,后自愿返回974户5455人。建国后至1985年,外地累计迁至垦利移民达30480人。

       60年代中后期,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人口大发展创造了条件。从1964年开始,大批石油工人、家属纷纷迁来黄河三角洲。1964年,油田人口只有7259人,至1983年底,已增加到235810人。全市人口增加至136.74万人。建市之后人口一直处于稳定上升态势,至1995年底,全市人口已达到164.11万人;至2000年底,人口增至172.13万人;至2005年底,人口增至180.50万人;至2010年底,人口增至184.87万人;至2015年底,人口增至211.06万人。

【人口】 2023年,东营市人口保持平稳增长。年末常住人口220.6万人。其中,城镇常住人口159.91万人,农村常住人口60.69万人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.49%,比上年末提高0.68个百分点。全年人口出生率5.96‰,人口死亡率4.76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1.20‰。

【民族宗教】 东营市境内居民主体为汉族。2023年,全市有48个少数民族成分,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0980人。境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满族,其他人口较多的有回族、蒙古族、苗族等。全市有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5种宗教,宗教团体11个,其中全市性宗教团体4个,分别是市佛教协会、市伊斯兰教协会、市基督教“三自”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市天主教爱国会。县区性宗教团体7个,分别是东营区佛教协会、垦利区佛教协会、河口区佛教协会以及河口区、垦利区、广饶县、利津县基督教“三自”爱国运动委员会。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77处,其中佛教12处,道教1处,伊斯兰教1处,天主教3处,基督教60处。经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93人,佛教比丘35人、比丘尼3人,伊斯兰教阿訇3人,天主教神甫2人,基督教牧师4人,长老17人,传道员29人。

手机微信扫描右侧
二维码关注  “东营
地情”  官方公众号
鲁ICP备09065185号-1
联系电话:0546-8381168 信箱:dysqw0546@dy.shandong.cn
Copyright©2014www.dysq.gov.cn.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