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民俗风情

礼仪习俗

      发布时间: 2019-09-19 09:56 【浏览量:

  【婚姻】 旧时男婚女嫁受封建礼教的束缚,须从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无个人自由。择婚讲究门当户对,常“亲上结亲”“亲上连亲”。结婚无法定年龄,男十三四岁、女十五六岁结婚为常事,“十八的大姐九岁的郎”这句民谣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早婚的状况。一般群众是一夫一妻制,有钱有势者纳妾。穷人受生活所迫,以自己的女儿换对方的女儿作儿媳,是为换亲;有的很早就给女儿找婆家,交男家收养,称“童养媳”“团圆媳妇”,往往是男大女小。婚配讲究缘分,既已结婚,必须服从“天命”,女人须循守“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”“活是你家人,死是你家鬼”的旧规。妇女丧夫,要为夫“守节”,倘若改嫁要受种种非难和歧视,往往被婆家以高价卖出。改嫁妇女称“回头”“二婚头”,携带的孩子叫“带犊子”“拖油瓶”。男子可以休妻,但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做,不然要受世俗的非议:“休前妻、毁青苗,伤天害理。”旧时婚嫁基本上沿袭古六礼中的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几个程序,其中一些习俗至今在民间沿用。

  说媒 媒人(今称“红娘”或“介绍人”)提媒前,首先探询男女双方父母的意图,再从中说合。只要门户相当,八字相合,辈份相同,双方父母同意,就可口约为婚。

  换号 亦称“换小帖”。男女双方把家长的姓名、年龄、生辰写在红纸上,经媒人交换。富者给女家放礼。

  换柬 也叫“送柬”,为正式订婚。境内的换柬形式基本相同,但随柬的彩礼、什物不完全一样。在广饶一带,男方送往女方的柬书为:“谨凭媒语,以仆之子行×,与尊亲家之令嫒行×,年庚相符,属命相生,愿结秦晋之好。”并放盐一小包、头发几根(意为有缘法)、大针一对、红线穗两个(谓千里姻缘一线牵),另放红麸子、香、艾等吉祥物和包柬裤、包柬袄、押柬钱,由媒人送往女方。女方回柬:“谨遵亲议,以仆之女行×、×岁、××生日,愿与亲家之令男共结丝罗。”并回衣裤等。旧时,押柬钱为铜子1~2吊,今钱数不等。境内西部,男方随柬的彩礼是首饰、衣料、裙子、大袄;女方随柬的彩礼什物是鞋帽、文房四宝、经书。并设宴招待媒人。

  送日子 结婚前男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,选定嫁娶的日期,然后将结婚的日子写在婚帖上,提前数月或一月,由媒人送到女家,俗称“送日子”。

  婚呈 又称“告礼”“联盟帖”。帖上写明开脸、梳妆、上下轿的方向,送嫁女客的“属相”及遇庙石、井、桥用红毡遮挡等。有的是与“送日子”同时,也有的是在婚前四五天。在利津、河口一带,是在结婚的前一两天,选择双日子送婚呈。送婚呈要抬食盒。婚呈放在第一层,下面是酒两瓶(白酒、黄酒)、鲤鱼两条、肉两刀、粉条两缕(谓长留粉),并上挂喜鸡一对。食盒用大喜字封好,到女家启封。

  送奁房 亦称送艳房、送严房、送缘房、送圆房。在娶亲前最后一个双日,女方向男家送嫁妆。一般是一对箱子、一对杌子、一张两抽桌、盆架、梳妆用具及被褥衣服等。男方设宴款待来人,并发赏钱。

  娶亲 婚礼的前一天,男家悬灯结彩,贴对联(一家当户都贴),大门门框下方贴“青龙”二字,新房糊红纸。下午请乐队“响门”,纱灯高照领前,鼓乐随行,男宾(拿毡的,又叫“红帽子”)领新郎先到祖庙拜祖,后向本族各院、亲戚、朋友家磕头,称“拜门”。晚上宴请乡里,在巷口或大门口奏乐唱戏,由亲属点戏赏钱,热闹一晚上。是夜由父辈人或兄弟陪新郎睡在新房里,俗称“压床”。在广饶一带,娶亲前一天,亲友携礼前来贺喜,俗称点茶,主家设宴招待宾客。娶亲这天,男方备两乘花桥,鼓乐伴奏,旗、锣、伞、扇开道,到女家迎娶,女方长辈亲迎新郎入席。宴毕(也有的不设宴),在鼓乐声中为新郎披红戴花。同时,新娘穿裙子套子,披云肩,戴霞披,盖“蒙头红”,由兄弟用椅子抬着送上花轿。在广饶一带,此时还举行简短的仪式:给新娘开脸的人用镜子先照一下轿内,然后,嫂子端一碗放有发面引子和芝麻的水,让新娘用手蘸一下,意为“引子”“生活节节高”,然后将水泼于地上。起轿后新娘的兄弟2人或姐妹2人持茶壶、茶碗,扶轿杆跟在后面送一程,谓之“送客”。送嫁的男送客2人(新娘的兄弟),女送客2人(称伴娘),压轿(挡轿门)儿童2人。路上绿轿在前,花轿在后,男送客在花轿左右护送,女送客乘车在后。此时,新郎俗称“小登科”,享受状元待遇,新娘享受诰命夫人待遇。路人一律避让,即使达官贵族也不例外。花轿往返不得同路,一路不停,遇十字路口、井、桥、庙宇,要用红毡遮挡。花轿到门口时,当路横一木凳,吹鼓手使出浑身的技艺吹奏各种乐曲,抬轿者也作出各种舞蹈动作,到时有赏钱。新郎下轿后,先到堂屋坐等。新娘由女宾扶持从椅子上下轿。这时,向新娘和看下轿的人撒“小火烧”和染红的花生。新娘踏红毡、越马鞍至庭院天地桌前,与新郎拜天地。男宾高喊“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夫妻对拜”。然后,揭“蒙头红”,面见公婆,入洞房,吃下轿饭(饺子),设宴席招待送嫁客人。晚上,新郎新娘喝“合婚酒”(红酒),亲朋开始闹洞房,小叔子和晚辈都来戏耍殃闹,庄乡长辈和岁数大点的也来凑趣,谓“三日无大小”。此后,女方眷属频频来男家“送饭”“圆饭”“梳头”“添箱”,男方的亲友都来祝贺,俗称“道喜”“要火烧”“殃喜”。新婚第2天,新娘由婆家嫂子带领祭祖坟,归家后拜同族长辈。一般第3天新娘回娘家,称“回门”。3日后由娘家人送回,谓“做六晌”。至此,大礼告成。

  建国后,实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,废除了包办婚姻、买卖婚姻,实行婚姻自由、一夫一妻制、男女平等和结婚登记制度。提倡移风易俗,反对封建迷信;提倡喜事新办、简办,反对铺张浪费。城镇青年多为自由恋爱,建立感情后登记结婚。婚期往往在“五一”劳动节、国庆节、元旦春节期间,婚礼多在宾馆饭店举行,届时亲朋好友齐来祝贺。也有的采用旅游结婚或集体婚礼等形式。农村青年则在较大程度上沿袭着传统婚俗,大多经过媒人介绍、相亲、定婚、登记等步骤,婚期须择黄道吉日,婚礼亦多用旧俗,但比旧时要简约。60~70年代,订婚彩礼流行3大件,即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。80年代以来,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,彩礼也日趋升级,多为电视机、洗衣机、电冰箱和金银首饰等。崇尚新风者不要彩礼,有的则以科技图书、农业机械为彩礼或嫁妆,为人们所称道。

  【生育】 求子 旧时,妇女婚后多年无子,公婆会求神拜佛,盼生贵子,有的去庙里抱个泥娃娃,称“拴儿”。

  坐月子 婴儿出生称“添喜”,重男轻女之家称生男为“大喜”,生女为“小喜”。生男孩者在产房门口屋檐上扎一系红绸的弓箭,生女孩者只挂一红布,忌外人打扰、惊吓,兼以避邪,并可表明婴儿的性别。当日向娘家报喜。产后第三、五、八、十二日,外婆、姑母、姨母来送鸡蛋、面条、米、面、红糖、面片儿、布料和婴儿穿的小袄、小裤、枕头、半褥子等。平素有往来的邻里朋友也都送礼祝贺,主家皆回敬煮熟的红鸡蛋。最隆重的是第12天,俗称“十二晌”,产妇娘家人前往给婴儿圆耳朵,用圈盘盛99个水饺,希冀小孩长命百岁。

  满月 亦称“出月子”。届时娘家接母子去住一段时间,谓“住满月”,为婴儿剪胎毛(有的是在十二晌后由婴儿的祖母剪),带红线(拴一块猪耳骨,用以压惊)、手镯、项圈和长命锁等。

  百晌 婴儿出生百日(也有103天的)曰“过百晌”或“过百日”,亲朋好友前来庆贺,送布料、衣裤、面条、平安钱等礼物,外婆家送百晌馍馍。中午主家设宴款待宾朋,吃长寿面。

  命名 婴儿出生后,由长辈为其起一个乳名,俗称“小名”。学前再按辈份起大名,俗称“大号”。旧时,女孩无大号,婚后在姓前冠以夫姓,称“某某氏”。建国后,此俗废。按辈份起名者渐少。

  周岁 婴儿出生1年后的生日,要举行家宴庆祝,亲友来贺,十分热闹、隆重。

  辫锁子 迷信的人为保孩子长命百岁,由算命先生为婴儿算命,若命中有锁子,则要找属相合适、儿女双全的中、老年妇女认作干娘,用1色、3色或5色线按一岁一对铜制钱辫成锁子,挂在小孩颈上。周年后开锁(有的开锁时间依算命结果而定)。

  过继 旧时,无儿的夫妇过继亲兄弟或堂兄弟之子为自己的儿子,养老送终,继承家业。过继时要举行仪式,要有族长、家长参加,要定立文书。建国后,此俗渐废。




【称谓】 称谓有书面、口头之分。书面称谓有:对近支长辈、兄长加“家”字,如家祖父(母)、家父(严)、家母(慈)、家伯(叔)、家兄;对已故长辈,改“家”为“先”,如先父、先母;对弟及晚辈加“舍”,如舍弟、舍侄;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、拙荆,儿子为“犬子”;对远房族家加“族”字,如族叔、族兄、族侄等;对姻亲加“姻”字,如姻伯、姻兄、姻侄等,岳父母称女婿为贤婿,自称眷生;对亲友加“令”字,如令尊、令堂、令弟、令郎、令爱、令正;世谊同辈称仁兄,自称愚世弟,对长辈称世伯,自称世晚;对老师称师尊、恩师,自称门生、受业;称同学为砚兄(弟);老师称学生为贤契,自称友生;社会上称男子为先生,称已婚女子为太太、未婚女子为小姐。建国后,书面称谓逐渐口头化,旧称谓只在一些特殊场合使用。社会上一般互称“同志”,先生、女士、夫人、太太、小姐等称谓一度不用,80年代以来,在城镇又恢复使用。


口头称谓有:父系方面,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或老爷(yě),曾祖母为老奶奶或老嬷(ma);称祖父为爷爷(yéye或yèye),祖母为奶奶或嬷嬷(mǎ ma);称父亲为爹、爸爸,有的称父为爷(yé)、叔;称母亲为娘、妈,有的称母为婶子;称伯父为伯伯、大爷(yé),伯母为大娘,叔父母为叔、婶子,称姑夫、姑母为姑夫、姑。母系方面,称外祖父为姥爷,外祖母为姥娘或姥姥,舅父、舅母为舅、妗子;女婿对岳父母、儿媳对公婆的称谓大多随夫妻对方对父母的称谓,也有的称岳父为大爷(yé)、丈人,岳母为大娘、丈母娘。同辈人中对年长者称哥哥、嫂子、姐姐、姐夫,对同辈年龄小的和晚辈往往直呼其名。社会上对年龄较大者称大爷(yě)、大嬷(ma)、大爷(yé)、大娘、大婶、阿姨,同龄人称同志或大哥、兄弟、大姐、妹妹;80年代以来,城镇人称先生、女士、夫人、太太、小姐者渐多。




【寿诞】 境内群众注重老人和小孩的生日。旧俗老人年逾花甲,子女亲友前往祝贺,谓之“祝寿”(老年人的生日也叫“好日子”)。礼物必备面条、面桃,称“寿面”“寿桃”。此后每逢老人生日均行祝寿,遇70、80岁等“大寿”尤其隆重。小孩做生日是盼望其快快长大,也有纪念母亲“苦日”的意思。


在旧社会过生日,贫富悬殊很大,上层人物、富家老人寿诞,除子女、亲属外,尚有许多宾朋乡里登门祝贺,携厚礼,送寿幛,献寿联,歌功颂德,祝寿礼仪亦颇多。一般人家祝寿,亲朋送些酒、肉等食品以示贺意,贫者则只吃顿寿面而已。建国后,祝寿仪式简化,寿礼添有生日蛋糕、寿酒、鲜果、名茶等。80年代以来,许多家庭到酒楼设宴,为老人祝寿。有的子女在电视或电台节目中点歌祝贺。同时,过生日之风发展到中青年人。因独生子女渐多,小孩多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,因而小孩过生日亦十分隆重。




【丧葬】 人们为了寄托对死者的哀思,一直十分重视葬礼。旧时讲究“入土为安,厚葬为孝”,但亦有“穷不可厚葬,富不可穷埋”的说法。


境内兴棺木土葬。棺木等次不一,富者以松木为棺。有“四喜”(底、帮、盖均为独木)、“八仙”(八块料板)、“十二头”(十二块料板)。穷家小户用柳木或杨木做棺,称“薄皮匣子”“柳木大褂”“狗碰”。做不起棺材者,使用“布棺”,既在简易小床上扎以竹木架,罩以白布成棺材形。赤贫者则以箔卷席埋。葬穴(坟),穷人挖土穴,也叫“土窝”;富家用砖和石灰砌坟,又叫“打坟”。人死后,殡葬礼仪非常繁琐,基本沿用了指路、告庙、“送盘缠”、出讣告、搭灵棚、开奠、出殡等仪式。自始至终,由执客(也叫“白帽子”)领孝子完成各种丧礼。


老人“倒头”(即死亡)后,晚辈立即到房顶上“叫魂”,面向西南哀叫“爹家来啊!”(或“娘家来啊!”),连叫3遍。意在唤回死者灵魂,又有讣告本族及乡里之意。家人给死者净面、擦身、理发、洗脚、换衣服(系父由子,系母由女)。不论冬夏都是穿棉衣(棉袄


不系扣),穿单鞋,戴单帽,用白纸或黄裱纸盖脸,置于灵床上。供食品,上香,点长明灯。子女穿白孝服;夫亡,妻穿孝服;妻亡,夫不穿孝服。门上贴白纸,院门外挑出白幡(一缕带状白纸条,数量与死者岁数相同,男左女右)。此刻,广饶一带不“叫魂”而是“指路”,即长子持白幡穿孝衣,立于院中椅子上,面向西南高喊3声:“爷(或娘)向西南大路去”,全家人嚎啕痛哭。白幡挑放在大门口一侧。然后,孝子、同族近支晚辈穿孝衣到土地庙“烧倒头纸”,谓之“告庙”。


亲人死后第2天报丧,有书面讣告和口头报丧两种形式,多为丧主派人向亲友口头讣告死者的去世和入殓、出殡的时间。是日,丧主家院内扎灵棚,设供桌。傍晚,死者后代身着孝服,一路哭着为死者送盘缠,烧车子马、摇钱树、纸幡、死者穿过的衣服,撒浆水。尔后入殓(有的在第3天)。棺内放草木灰,铺褥子、白纸,放铜钱7枚,摆成北斗星状,谓之“垫背钱”。孝子跪请外祖家看着入殓。封棺后,灵柩停灵棚,供牌位,亲友故旧前来吊唁,谓之“辞灵”。鼓乐凄厉,孝子跪拜痛哭。


第3天出殡(有的在第5天或第7天)。出殡前,孝子、孝妇到坟上打扫墓穴,送油灯及冥器,点火煎糕,曰“熏坟”,又叫“温炕”。上午,亲友前来吊丧,一般乡邻只付丧仪,曰“付人情”;至亲则先付奠仪,后向灵棚的灵位前跪拜、哭祭,孝子则向之磕头拜谢;妇女进门前即开始哭吊,进院后往屋内灵柩旁,孝妇、孝女陪其哭祭。亲友到齐后,有的在灵棚“搭孝”。起棺时,哀乐起,孝子摔瓦(后演变为摔黑碗),在广饶一带,由“白帽子”用刀砍碎黑碗于灵前。长子顶瓦,其舅父将瓦摔于地下。灵舆经寨门、十字路,均停步不落舆,沿途设“迎门祭”“路祭”“出庄祭”。灵舆到坟地,至亲拜“顶灵祭”;外甥拜“下葬祭”;如二老均殁,娘家拜“合葬祭”。尔后,落棺下葬,村民撒黄土掩埋。富者也有用砖把坟顶砌成穹隆形的,俗称“长券”,又称“舍井”。孝子循原路回家,归途不哭。当晚(有的在翌日黎明前),孝子沿街谢孝,即谢众庄乡的资助扶持。


第3日早上,孝子、孝妇哭于坟上,添土筑坟,焚纸祭奠。此后每7日到坟上祭奠一次,直到“尽七”(满70天)为止。子、媳素服、白鞋,3年后除服,女2年后除服,深居简出,以示哀居,侄孙服期1年。


建国后,政府大力宣传破除迷信,改革封建殡葬仪式。取消棚业、纸草业、行人业、吹打业和风水先生。简化殡葬礼仪,缩短服期,破除选墓地、留灵点主、发大丧的陋俗,逐步树立殡葬新风尚。60年代,改革土葬,各自然村建立公墓,改变了乱葬乱埋多占耕地现象。70年代,推行火葬,各村镇建立骨灰纪念堂,丧事由村红白理事会办理。凡丧事开追悼会,孝子戴黑纱,不雇吹鼓手,丧事从简,厉行节约。80年代后,火化已经普及,但火化后仍有葬于坟墓者,旧时丧葬习俗又有所抬头。




【祭祖】 旧时,每年清明节、农历六月初六、七月十五(即鬼节)、年除夕及婚礼后的第2天、先人祭日,都要上坟烧纸、祭拜、添新土、压坟纸。年除夕,有的大家族请影、小家族请轴子,俗称“请老爷(yě)老嬷(ma)”,即请逝去的先人齐来过年,初一傍晚送回,届时烧纸焚香,燃放鞭炮,十分热闹。建国后,提倡移风易俗,禁止上坟烧纸等迷信活动。但农村仍普遍沿袭旧俗,请老爷老嬷者渐少,按时上坟则仍受重视。




【礼节】 清代,行跪拜、作揖之礼。民国时禁行跪拜礼,改行鞠躬礼。建国后,人们一般的交往礼节是握手、点头致意和鞠躬等。农村遇春节、吊唁、祭祀等特殊场合行跪拜礼。亲友之间馈赠礼品或招待宴请,必在一定时节回敬。亲朋、同仁久别重逢,亲切握手,互相问好。分别时道声“再见”并招手致意。有客至,让客人先行,主人随后。待客时,请客人左首坐,备餐敬酒,让菜劝饭。客去时,主人送到门外,握手或招手告别。


手机微信扫描右侧
二维码关注  “东营
地情”  官方公众号
鲁ICP备09065185号-1
联系电话:0546-8381168 信箱:dysqw0546@dy.shandong.cn
Copyright©2014www.dysq.gov.cn.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