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民俗风情

节令习俗

      发布时间: 2019-09-19 09:57 【浏览量:

  农历节日有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等。

  【春节】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,次日,即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,俗称“过年”,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严格讲,过年是农历新一年的第1天,但实际上,从农历上一年的腊月初八开始,民间即已充满了浓郁的“年味儿”,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,新年才算过完。

  腊八过后,家家户户开始洒扫庭院,置办新衣,准备年货,在喜庆气氛中忙碌着,人称“忙年”。至春节前两三天最为繁忙,家家户户添置新碗筷;赶年集(春节前最后一个集市,最为繁华热闹),买肉、买鱼、买鞭炮、买年画;备办食品,蒸年糕、蒸馒头、炸丸子、剁馅子(饺子馅)。期间,民间所有借贷各作归还,旧时穷人多出走躲债,过年如过关,故春节又有“年关”之称。腊月二十九,忙年进入高潮,一边煮肉炸鱼,一边给亲友送年礼,贴年画,贴对联,民间有“腊月二十九,家家贴‘道酉’(对联)”的俗语。

  腊月三十,即除夕,俗称“大年三十儿”(有时是二十九),人们洒扫庭院,贮满水缸,备足柴草,挂家谱,摆香案,贴新灶神像和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对联,并上香火。下午,家家户户包饺子。傍晚,饺子出锅后,各家男子到墓地上坟(也有的请老爷老嬷),请祖先回家过年。然后,全家人放鞭炮,吃饺子。太阳西下,利津一带人家开始“叫明”。各家在大门口或巷首点燃芝麻秸或谷草,全家围站在火旁。老人一边拨火一边“明啊!明啊!”地叫着。当火着得最旺时,每人引着一把谷草,口中不断念着“大葫芦头,小葫芦头,银子钱往家流”“大葫芦棒,小葫芦棒,银子钱往家扛”“黑小子,白小子,都上俺家里来穿袄子”等语往家跑,把火把放在灶门后,再上好“拦门棍”,企盼金银财宝不往外流,在新的一年里吃穿有望。入夜即开始守岁,忌说不吉利话,男家长多坐于“家堂”(祖先的灵位)旁上香、供茶、饮酒,以示同逝去的祖先过年;女子多在包饺子,讲故事,说笑话;青年男女也有打纸牌、做小游戏、喝酒吃糖果的;全家团团圆圆,有说有笑,其乐融融。

  80年代以来,随着电视机的普及,除夕夜看电视,尤其是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,成为人们守岁时的主要活动内容。

  夜交子时新年到,男家长“发纸马”,女家长煮饺子,儿孙放爆竹,全家在神龛前烧纸进香,叩拜“家堂”,然后共进年夜饭。民间有“发纸马”越早越吉利、吃饺子越多越健康的说法,有的不到半夜就“发纸马”,叫“抢年过”。吃过饺子,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,长辈给孩子分“压岁钱”,男女老幼都换上新衣。黎明前,各家煮饺子,放鞭炮,家庭主妇发钱粮祈祷一年的平安富足。早饭毕开始拜年。拜年主要在宗族内部进行,除未婚女子外,晚辈均往同族长辈家磕头拜年。邻里乡亲间,见面互问“过年好”。广饶一带讲究初一拜年不出庄;利津、垦利一带则必于初一往外婆家拜年。是日起,家家锅里饭后必留豆腐、年糕、饽饽,称“压锅”,至初五方休。初二开始走亲访友。一般是先岳父母、外祖父,后姑、姨等至亲好友。初五是“五马日”(初一到初五,民间有一鸡、二狗、三蚕、四麦、五马之说),也叫五末日。这天早上放鞭炮,焚纸烧香敬神灵,早饭吃水饺。

  建国后,春节成为法定节日,全国放假庆贺。提倡移风易俗,春节期间一些封建习俗在城镇渐渐消逝,农村虽沿袭着上坟、磕头、祭祖等旧俗,但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走过场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受破“四旧”运动及农民收入微薄等因影响,连续几年的春节冷冷清清,毫无生气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春节过得越来越红火,人们衣饰考究,饮食丰美,娱乐方式丰富多彩,欢乐、祥和成为历年春节期间的主旋律。

  【元宵节】 古称正元节,民间惯称正月十五,以吃水饺为主,原无吃“元宵”的习俗,近年渐有“元宵”上市。元宵节主要活动是观灯展和放烟花,故又有“灯节”之称。此节连续3天:十四为试灯,十五为正灯,十六为续灯。期间,各家给儿童扎制或购买各式花样的灯笼,儿童们先提灯笼照遍自家院内的各个角落(旧时民间传说,正月十五打灯笼能消灾祛邪),然后唱着 “年年收,年年有,正月十五打灯笼”走向街巷,成簇成群,忽集忽散,欢声笑语。元宵节的烟花是一大景观。旧时,青年多在这天晚上放“窝窝头”(也叫“泥墩子”),有铁制和泥制两种,内装花药,点燃导火索,烟花喷射而出,腾空十多米,持续时间很长,煞是好看;儿童喜欢放手花子、“天老鼠”(起花)等;有的老年人还以棉油拌糠皮,一堆堆放在村头路口点燃,曰“放路灯”。此外,人们还敲锣打鼓组织踩高跷、跑旱船、扭秧歌等活动,十分热闹。

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一年胜于一年:白天,舞龙、踩高跷、跑旱船、扭秧歌、虎斗牛等活动活跃在城乡之间;入夜,城市及大的村镇多举行大规模的灯展和焰火晚会,观者如潮。灯展五颜六色,造形各异;焰火万紫千红,如天女散花;天上人间,一片花的世界、灯的海洋。

  【填仓日】 正月二十五为填仓日。这天清晨,农民在院内用草木灰撒成圆圈作粮囤(称打囤底),内放少许五谷杂粮,祈求全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囤尖仓满。是日改善生活,吃水饺、年糕。此俗今消失。

  【二月二】 又称青龙节、春龙节,相传为“龙抬头日”,意为龙为民降雨除旱。为图吉利,儿童多在这天剃头,叫“剃龙头”。一大早,人们以草木灰在院内画圈作囤,并画龙,龙头出院伸向水塘、井台。一边画一边念:“二月二龙抬头,大囤满,小囤流,全家吃穿不用叫愁。”建国后,沿袭此俗者渐少。二月二,多数农家炒食用盐水浸过的黄豆和黍面擀成的“棋子”,谓 “蝎豆”或“蝎子”,意为炒死蝎子之类的毒虫,也相互赠送。此俗至今不衰。

  【清明节】 清明与寒食并称,旧俗3天不动烟火。其实民间没有不动烟火的,只是不大蒸大煮,吃饼卷鸡蛋和咸食者居多。清明节早晨,家家煮鸡蛋吃。各家为祖坟培土修整,称添坟。也有人在 “绝户坟”上添土,被视为义举、积德。从寒食日下午至清明节下午,上坟祭祖者不绝于野。人们在清明期间踏青、打秋千、放风筝。在利津一带,还有给牛煮高粱米饭吃的习俗,其歌谣曰“打一千,骂一万,清明早上吃顿饭”。

  建国后,清明节期间,各地均有为烈士扫墓的活动,敬献花圈,缅怀烈士功绩,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。荡秋千之俗渐少。

  【端午节】 农历五月初五,也叫端阳节,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。这天家家吃粽子。粽子是以黍米、糯米加红枣,用苇叶包扎蒸成的。早上,家家门上插艾,意在祛病免灾。儿童在手腕、脚腕上系“五丝”,等下第一场雨时剪下,放在阳沟内冲走,意为化龙而去。也有的等七月十五上坟时烧掉。境内西部还有的在七月十五请“家堂”时,剪下来“拴马”(捆束谷子高粱供家堂一侧)。今只存吃粽子一俗。

  【六月六】 民间有“六月六看谷秀”的谚语。这天晾箱,晒衣被,晒书。传说这天晒的东西不霉变、不生虫。六月六正值新麦收获,农民用新麦蒸饽饽祭天地、祭祖。有的将新麦炒熟磨成粉,加糖干吃或和水拌着吃,谓吃炒面。

  【初伏】 农历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,俗称暑伏。是日中午,家家吃凉面,即将煮熟的面条用凉开水过滤后,拌上麻汁、蒜泥、豆角、黄瓜丝、香椿叶、醋或鸡蛋、肉丁卤子食之,意在酷夏季节不中暑。传说这天中午儿童到湾塘或河里洗澡,能祛灾,不起痱子。

  【七月十五】 中元节,民间称七月十五,实多于七月十四过节,家家吃水饺,下午上坟祭祖,故又称鬼节。旧时,晚上有向河里、湾里“放草芽”(河灯)的习俗。用以祭奠已故亲人,此俗今已泯灭。境内西部地区请“家堂”祭奠。供瓜果、糕点等食品,并采集谷子、高粱等农作物,用小儿在端午节系的“五丝”捆束(俗称“拴马”),供于“家堂”两旁。据说是向祖先汇报当年庄稼的好坏,并意味子孙安康。

  【中秋节】 农历八月十五,又称八月节、团圆节,是春节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,讲究合家团圆。节前人们携月饼、酒、水果看望亲友。节日中午吃水饺。晚上全家人在院子里摆上月饼、酒菜、水果,祭月、赏月,庆祝丰收。今无祭月之俗,只是赏月。

  【重阳节】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。过去境内不太重视此节。近几年,机关、工矿把“老人节”和“重阳节”合起来过。

  【十月一】 农历十月初一,家家上坟祭祖,给亡灵送“纸钱”。出嫁的闺女也要带祭品回娘家上坟。广饶一带出嫁的闺女不能亲自到坟上,由娘家兄弟代劳。今仍存吃水饺、上坟之俗。

  【腊八日】 农历十二月初八,谓腊八日。农家多于是日喝腊八粥,以庆祝一年的丰收,预祝来年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有的还泡制腊八蒜,祈求避灾祛病。

  【辞灶】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,也叫小年,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在人间监督善恶的神灵,每年腊月二十三是其上天向玉帝述职的日子,民间设宴饯行,故名辞灶。这天,外出行人尽力往家赶,忌讳“辞”在外面。辞灶由家长主持,先供糖瓜(麦芽糖),意在粘住灶王的嘴,不让乱说。然后,焚灶王像与纸马(俗称灶马),叩首送别。是日家家大扫除,中午吃用杂粮做的面条。此后,家家开始置办年货,“年味儿”日浓。

  公历节日有元旦、青年节、国庆节等。

  【元旦】 公历1月1日为元旦,又称新年,俗称阳历年。城镇机关、团体、企业、学校、部队等一般放假庆贺,悬灯结彩,张挂“欢度新年”“庆祝元旦”等大字横幅,举办文娱活动。农村对阳历年先不重视,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农民也逐渐接受这一节日,并于是日改善生活。80年代以来,人们(尤其是青少年人)在新年之前互寄贺年卡片成为新风尚。

  【国际劳动妇女节】 3月8日是国际妇女劳动节,又称三八节,一般各单位妇女放假半天,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,如联欢会、报告会、座谈会等。

  【植树节】 自1982年起,国家将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。各级党政领导带头植树,掀起植树高潮,绿化、美化环境。

  【国际劳动节】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,放假1天。有的单位组织旅游、联欢会等活动。许多城镇青年选择此日结婚。

  【青年节】 5月4日是青年节,纪念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。是日,各级共青团组织举行庆祝会、报告会、演讲会等,弘扬“五四”精神。

  【国际儿童节】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,是孩子们的节日,小学、幼儿园多组织儿童联欢会、电影会。各级党政部门、群众团体都很重视,向学校、幼儿园赠送节日礼品。

  【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】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,俗称“党的生日”。各级党委举行纪念会,请老党员作报告,回顾党的历史,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。

  【建军节】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。是日,军队举行庆祝活动。地方党政机关、群众团体开展拥军优属活动,军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。

  【教师节】 9月10日为教师节,学校举行庆祝活动,各级党委政府表彰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和教育先进工作者,教育部门慰问离退休老教师,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尊师重教活动。

  【老人节】 自1989年起,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每年的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为老人节,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尊老敬老活动。

  【国庆节】 10月1日为国庆节,放假3天,各单位升国旗,挂彩灯,张贴“庆祝国庆”等标语,组织各种庆祝活动。


手机微信扫描右侧
二维码关注  “东营
地情”  官方公众号
鲁ICP备09065185号-1
联系电话:0546-8381168 信箱:dysqw0546@dy.shandong.cn
Copyright©2014www.dysq.gov.cn.All rights reserved.